前些日子,B站公布了2020年最火的弹幕。有人说,如果你能完全明白B站top5的弹幕,说明你还很年轻。
好吧,考考你都认识几个:
“爷青回”、“武汉加油”、“有内味了”、“双厨狂喜”、“禁止套娃”入选年度弹幕前五。
看懂了吗?我们将这些词语翻译成英语,大家用英语去理解中文吧:
1.爷青回:My youth comes back!
2.武汉加油:Wuhan: Stay Strong!
3.有内味了:Finally, it gets right.
4.双厨狂喜:It's exciting to see two favorite idols appear in the same work.
5.禁止套娃:No repeating, please!
顺便说下,“弹幕”英语:bullet comments,就是“像子弹一样划过屏幕的评论”。弹幕文化现在也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,大家看剧时可以一起讨论剧情,一起笑、一起吐槽、一起悲伤。
弹幕发源于日本网络文化,由niconico网站首先推出。这个网站的主要用户是所谓的“御宅族”,屏幕上方密密麻麻的字符是一个足不出户的社群显示存在感的方式:隐居于某一个寓所,仅仅与屏幕相对。但是,他们上传的字符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
▲niconico网站图标
弹幕的特殊效果出人意料,成为了现在中国各种视频服务、应用的标配。于是,所谓的“弹幕文化”在某一个圈子开始流行。
▲B站(Bilibili)图标
说到弹幕,有一个朋友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英语国家流行弹幕文化吗?
答案就是,英语国家并不像中文世界这样,流行弹幕文化。这其中,涉及到中英文两种文字的差别以及两种文化的心理结构不同造成的。
中文适合视读,而英文则适合听读
弹幕的吸引力除了即时性和交互性外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视读效果,就是只靠视觉、不借助发音来理解文本含义的效率。
事实上,完美的视读效果,才能让弹幕产生即时性和交互性价值的最大化, 而这正是中文和英语的最本质区别之所在。
我们都知道,汉字是“表意文字”,脱胎于以图像作为释义载体的甲骨文,可以从文字的书写形状直接解读其含义,即直接从“形”到“义”。
▲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对照
而英文是“表音文字”(phonography),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,人对表音文字的解析过程是从“形”到“音”,再从“音”到“义”。
也就是说,一个英语单词,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发音,基本上你就不可能认识这个单词,英语世界有很多的失读症患者,认不了英语文字,就是因为从“形”到“音”的环节出了问题。
而失读症在中文世界基本是不存在的,这是因为中文的表意功能决定的,不知道读音也能明白文字的意思。
而前面提到的“视读效率”是无需借助“音”的,所以表意文字的“视读效率”就比表音文字高出很多。
▲《甄嬛传》弹幕
但不是说表音文字没有优势,对西方人而言,听视频里的语言更轻松,因为表音文字就是从“音”到“义”的过程,无需借助“形”。
所以,老外看视频的时候,不喜欢出现满屏的“形”(字幕或弹幕),他们只喜欢干干净净地享受画面和声音就行了,而国人看视频时,如果没有字幕或弹幕,会觉得不太舒服。
学习英语的重点在于音,而非形
咱们中国人学习汉字,将汉字的“形”看得非常重要,书法成为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就可说明一切。我们的文化将汉字的形体书写重视到了极致。
所以,我们往往习惯用学汉字的方式来学英语,认为背单词写单词很重要。却忽视英语的重点不在于形,而在于音。
▲让人叹为观止的书法作品
很多人将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,就是因为将时间精力用错了地方。学习英语只有一种途径是正确的,就是第一步必须要从听力入手,听力是说读写的基础,听懂了,英语就好学了。
相反,如果英语学习没有从听力入手,导致听不懂,即使你背会了一万个单词,你还得从头开始练听力。而如果你能听懂一万个单词,再来记这些单词,就会相当容易,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,听力能力可以向阅读能力转化。
▲英语音标
想想看,如果一个人能听懂英语,他还需要学英语吗?当我们的孩子能懂英语,说会难吗?而如果听力不过关,却努力练习说,会有效果吗?
如果听懂了, 记单词会难吗?不要忘记了,中国人都是认字高手,记单词对我们来说,一点都不难。但是如果没有记住英语声音,单词背得再多,也是无用功。
总之,英语学习应该从听力入手,孩子的英语启蒙更是要这样。